10月17日,2025长三角校长论坛在上海卢湾中学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龙 摄: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需要改变什么? AI应用是否陷入“目的使用”困境?基础教育阶段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哪些挑战? 10月17日,以“学校教育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为主题的2025长三角校长论坛在上海卢湾中学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的300余名校长齐聚上海,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和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文表示,人工智能的影响提醒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当前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学校应大胆改革、变革学科配置,缩短学制体系,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注重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科学院党总支书记、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夏红梅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陷入了“实际应用”场景的困境。最大的错误是认为技术工具和教育目标是“皮肤”。他们有兴趣引入有趣的平台,但结果是,人工智能更多地成为报告中的一个“站”和亮点,而不是实际的教育。更深层次的隐患在于“效率陷阱”。很多App仅限于精准推进练习、快速批改作业,而不是强化“灌输”教育。如果人工智能只是为了简化知识转移,而不是促进思想和创新n,那么它将用21世纪的技术来固化19世纪的模式。夏红梅提出,人工智能不应该是取代教师的“老师”,更不应该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伙伴”和“赋能引擎”。在日本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尽快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卢湾中学自200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我们倡导每个人的3A愿景(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ACTION(现实世界研究)和AI(综合人工智能干预)。其目标是通过核心学科能力的深度整合来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何莉 校长上海卢湾中学校长坦言,随着智能时代的浪潮,学校科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科学教育的目标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层面,内容往往落后,脱离现实世界,缺乏实际应用和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他认为,科技浪潮正在兴起,如果没有精心引导,科学教育很容易陷入“科技优先”的陷阱。未来,我们需要构建“无限科技赋能”的生态系统,让数智技术成为拓展教育边界的有力助手,而不是限制教育灵性的框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科学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善于驾驭技术、具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尊重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科学奥秘的旅途中,不仅依靠科技的力量,更保持着对自然规律的惊叹感,在思考和创造中实现自尊。价值观与社会贡献的融合。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伟表示,虽然有很多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仍然有很多工作岗位是不会被取代的,比如照顾老人、小孩的工作岗位,还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水管工、空调安装工等。出席会议的长三角校长和嘉宾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智能化、数字化正在不断改变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新时代的学校,关键是学校如何从技术融合、课程设计、教师角色、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