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召开,这将为反思“中国学”的发展历程提供契机。汉学自然产生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中国的热情。自诞生以来,这种以沟通和解释为重点的学术背景已经从零散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系统的建立。它不仅影响了世界历史,极大拓展了不同文明间文化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也塑造了当代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世界汉学大会官方海报。主办方供图 中国因其规模和影响力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外国关注。在日本,汉学从14世纪起就开始流行。在欧洲,马可·波罗率先为中国打开了一扇想象之窗。中国语音真正抵达欧洲它及其书面形式的保存始于 16 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群耶稣会士。他们将西方地图、历法和其他学习文物带到了中国。他们还将中国的文献、技术和地图带到了欧洲,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奠定了第一个书面基础。他与中国学术官僚的互动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并成为一个好故事。 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学术活动。大量的耶稣会书信、游记和中文文献被翻译和汇编,鼓励了欧洲知识分子对公共问题的哲学思辨和辩论,甚至引发了“汉语热”。一些欧洲知识分子将中国视为“道德到理性”的理想投射。启蒙运动的思想倾向、重农学派的理论乃至现代欧盟的形成官僚制度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了第一位中国学教授,开始了对中国的学术和专业研究。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20世纪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研究语境。十九、设立专门学术机构。二战后,美国主导了中国研究的重要变革。面对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需要,针对以语言和文学为重点的传统“中国研究”,费正清等学者开始在哈佛大学等地研究以社会、政治、经济为重点的“现代中国研究”。他创立了“中国研究”,推动汉学从“语言+古文献”拓展到对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现代化问题的综合考察。欧美圣对中国的研究更加系统。 2024年10月27日,第二届世界新科学者大会在福建省南平市召开。众多观众参观体验了场内举办的非遗项目展。中新社记者 张斌 供图 1978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西方学术界正在获取更多的第一手中文资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国际合作。双方对话取代了单边“考察”。中国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比较史和世界史视角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始反思早期中国研究的局限性,如殖民话语的遗留、语境传播的误区、研究的集中等。f 知识生产权,并敦促人们倡导更加平等的学术模式。华美协进社的建筑非一日之功,多元的材料来源、翻译传统、制度设置、跨文化实践早已成为建筑的共同要素。汉学作为跨文化交流与阐释的学科,不仅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启迪,也产生了灿烂的文明火花。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研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世界事务和国家力量而存在。因此,内生的紧张总是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当代世界各地的中国研究都努力直面这些历史现实,利用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应对全球变化,构建更加平等的传播机制。钍这需要全面的文献和数据支持,以及包容和平等的对话方法,努力减少跨文化理解的片面性和成见性。 2025年9月17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论坛在陕西西安开幕。图为外国参会者正在尝试推广数字项目。中新社记者 李一凡 供图 国学诞生于历史,至今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世界汉学大会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的场所,更是审视历史背景的场所,更是纠正不公正认知的场所。它也应该成为促进中外学术界互信与合作的开放场域,成为文明互鉴的坚实桥梁。